——访中央党校教授李宏伟
 
——访中央党校教授李宏伟
 
——访中央党校教授李宏伟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不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块,提出明确要求,而且将其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党的十八大的突出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重要性的认知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广阔前景。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珍惜每一寸土地。

  ■核心提示

  1

  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正当其时

  记者: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后,十八大报告又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且独立成章。这样的变化寓意何在?

  

  李宏伟: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并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正当其时,寓意深远。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同时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是个现代文明概念,是在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这样的现代化进程当中,同时实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更高程度的文明形态。就此而言,它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实是与时俱进,走在了时代前列,是我们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指明了方向。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十八大报告与十七大报告一脉相承并在全新视野下做出更深的开拓。十八大首次将“美丽中国”、“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写入报告,并提出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三大发展理念,充分说明执政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具有远见卓识,不仅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总结,也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理性深化。

  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生态系统看似外在于社会系统而独立存在。但实际上,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我们所面对的自然已经成为人化自然,成为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人类实践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握住了这一重要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体现其治国理政的党代会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同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提升的文明要求 

  

  记者:在这个时期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何迫切性?

  

  李宏伟: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如此重要的战略位置,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人类文明脱胎于原始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现在正处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进的转型期。人类上下约万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告诫人们,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不可超越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阈值。20世纪上半叶发生在英、美、日等工业化国家的“八大公害事件”,就暴露出工业化导致的严重环境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开始了生存与发展的深刻反思和艰难探索。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环保组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成立:1968年“罗马俱乐部”成立;1971年“绿色和平组织”成立;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关注;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20世纪后半叶以来,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渐成为全人类的共识。由此可见,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潮流。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8%,几乎是同期世界发达国家的3倍,但由于我们实行的是粗放式的增长方式,靠的是高消耗、高投入,是以付出巨大环境资源代价换取的高增长。因此,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出现。

  从资源瓶颈的情况来看,我国资源总量小,人均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和淡水资源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3%、14%、33%和25%,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占世界平均水平的比例分别是煤67%、石油6%、铁矿石50%、铜25%。2010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潜在风险日益加大。由于我国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石油、天然气、淡水、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需求量日益增加,加上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实现根本性的转变,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严重。从环境污染状况来看, 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均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大江大河有近四分之一的监测断面超过劣V类水体水质,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突出。2011年,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城市大气环境以可入肺颗粒物(PM 2.5)污染为主的混合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1年底,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325140.6万吨,综合利用量仅有199757.4万吨,其中还包含很大一部分是利用往年的贮存量。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恶化开始引发社会稳定问题。最近几年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每年都在快速递增。特别是今年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因公众环境诉求表达不畅,纷纷遭到群众抗议。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告终,这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

  由此可见,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态危机继续下去,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将增加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殃及子孙后代,而且将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得不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3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记者: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此,怎样理解?

  李宏伟: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实现各方面的和谐。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美丽中国,特别强调的就是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发展的同时留给子孙后代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

  

  记者:报告中在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时,为什么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首位?实现途径如何?

  

  李宏伟:十八大报告强调了国土这一生态文明建设载体的重要性:“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这是有现实针对性的:现实中不珍惜国土,乱占耕地、过分放牧、滥砍滥伐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地区甚至打着开发的名义侵占农民土地,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冲突。

  报告指出了解决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中存在问题的根本途径:“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这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任务。

  报告提出了“三大战略格局”的设想: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在开发国土的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发展。“三大战略格局”同时关照,不可顾此失彼。做好城市化工作,首先要求有合理的规划。在建造住房、铺设铁路、修建高速,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要有统筹考虑,科学的设计。这样才可能集约使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尽可能多地留出空间发展农业,使良田得以保护,生态不会被破坏。对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要更加注重环境评价,把维护生态安全放在首位,因地制宜,不搞大开发、大破坏。总之,应该本着“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做好工作,控制好开发强度,“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强调,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这是一个新的表述,也是一个新的要求,如何理解?

  

  李宏伟:生态产品指的是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

  生态产品又称为绿色产品,其特点在于节约能源、无公害、可再生。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概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产品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全世界日用商品包括机电产品许多都是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但相比之下,由于环境的恶化,我国目前生产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将生态产品的生产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这样才能满足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才能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

  4

    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了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性,您认为应如何加强?

  

  李宏伟: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目前相当多的人的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在对待人和自然的关系上,把自然作为人认识、作用、改造,甚至征服的对象,结果就是人类以征服者的姿态自居,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断强化。若不破除这种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意识,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路并见诸行动,生态文明建设就很难迈出大的步伐。当前应尽快建立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两大体系,加强引导,全面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首先,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倡导人们追求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生态的生活,注重生活的质量而不是简单需求的满足,反对过度消费、奢侈消费,使人们认识到人类个体生活既不能损害群体生存的自然环境,也不应损害其他物种的繁衍生存。在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创立人人关爱环境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

  其次,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倡导公众进行环境友好的消费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和服务。同时,通过生产技术与工艺的改进,不断降低环境友好产品的成本,促进绿色消费,最终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此外,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将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落实到位,还应推动信息公开与公正参与,完善多元化的环境监督体制。公众参与是解决环境问题不可替代的力量。国际经验表明,除了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和引导,公众“自下而上”的参与不可或缺。公众监督不仅可以强化对污染企业的环境监督,弥补政府监管力量的不足,还可以监督政府。只有形成包括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在内的主体多元化合作和监管模式,才能真正“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5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要加快制度建设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强调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您认为重点应放在哪些方面?

  

  李宏伟: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十八大报告重点强调了四个方面:

  首先,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长期以来,受GDP的影响和左右,在某些地方,先把经济搞上去再说成为普遍看法,对干部的考核过分突出经济增长指标,实行以GDP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考核标准和办法,这对促进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不顾及资源、环境成本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加上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事实长期存在,也助长了种种非理性的发展理念和行为。因而,政绩考核机制的改变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其次,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环境问题是随着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又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解决。但根治环境问题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因此,必须强化政府责任,健全约束和规范环境行为的法律制度。强化一些制度的实施,重点做好战略环评、规划环评、主体功能区及环境功能区划、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与行业限批等工作。从源头上加强防范,杜绝对国土资源恶性开发和破坏环境的事件发生。

  第三,充分运用市场手段,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能够纠正在资源环境价格方面的错误市场信号,促进资源环境成本真正内部化,避免排污者将污染成本转嫁给社会。这样才有可能使“资源低价、环境廉价”的局面得以改变,才能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今后应继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推动财政政策的生态化调整,改革环保收费与环境价格政策,完善绿色金融、绿色贸易政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第四,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严格追究污染者责任是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这一难题的关键。强化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环境民事责任,既是保护公民环境权益、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措施,又是解决“违法成本低”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为此,应该建立环境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让污染者为其违法行为付出高昂代价;我们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大对污染企业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民事赔偿和刑事处罚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决、公益诉讼等环境损害救济途径,切实落实企业环境责任。⑥5

  

  ■延伸阅读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行部署,放在突出地位加以强调,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了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的决心,彰显了对子孙后代、对全球生态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报告强调,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落实这些部署要求,必将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的良好风尚,必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社会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过程中,以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作物质基础,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为核心理念,以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途径,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根本目标,进行实践探索所取得的全部成果。从生态文明的这一内涵来看,它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是生态文明存在的物质前提。生态文明是现代工业文明高度发展阶段的产物,是有别于任何一种文明的崭新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具有必然的历史演进轨迹,即人类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可能产生生态文明。

  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遵循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来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将人类活动放在自然界的大格局中考量,要求人们按自然生态规律行事。人和自然都是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都有重要的价值,无视自然环境的价值,人的价值就不可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时,无论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都既要考虑人类生存与繁衍的需要,又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第三,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是实现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一切经济社会发展要依托生态环境这个基础,从环境承载力的实际出发,坚持“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因为自然比人更具有客观的优先地位,人一刻都不能离开自然界而存在。所以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力求人与自然共生。做到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

  第四,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就是要达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和自然都能生生不息,永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指人们为实现生态文明而努力的社会实践过程。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建设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的深刻把握和自觉认知,是执政理念的新发展,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按照十八大报告的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⑥5

  (李宏伟)

  □策划  赵铁军 张光辉

  □统筹  孙德中 刘玉梅

  □记者  白全贵

  □编辑  贺  新

  □版式  刘  竞


关于我们    授权申明    联系我们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门峡管理处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09  ICP备案号:豫ICP备20014513号-1

地址:三门峡市六峰路涧河北  电话:0398-2826585  邮箱:smxhhsd@163.com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056号